跳动百科

戚读音

杨蓉舒   来源:网易

“戚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其读音为“qī”。这个字在中文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场景。从字形上看,“戚”由“戈”和“尗”两部分组成,其中“戈”表示与武器相关,而“尗”则可能与某种植物有关,整体上给人一种与战斗或防御相关的联想。

在古代汉语中,“戚”常被用作形容词,意指忧愁、悲伤。例如,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中有“带长剑兮挟秦弓,首身离兮心不惩。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这里的“戚”便表达了战士牺牲后的悲壮情感。此外,在《论语》中也有类似用法:“颜回死,子哭之恸。从者曰:‘子恸乎?’曰:‘有是哉,颜氏之子!使乎使乎!’”孔子对颜回的去世表现出深切的哀悼之情,这里同样体现了“戚”的悲伤之意。

现代汉语中,“戚”还经常出现在人名或地名之中。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原名为周树人,“树人”二字取自《礼记·学记》中的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”,而“鲁”则是他家乡山东的简称,“迅”则寓意快速进步。“树人”与“鲁迅”合起来正好构成了一位思想深刻、笔锋犀利的文化巨匠的形象。另外,在一些地方志中,“戚”也可能作为姓氏出现,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,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,更以其所著的《纪效新书》等兵书闻名于世。

总之,“戚”字虽然看似简单,但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无论是表达情感还是记录历史,“戚”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。通过了解这些知识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汉字的使用方法,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