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覆巢之下焉有完卵】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”是一句出自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的成语,意思是:如果鸟巢被倾覆了,那么里面的蛋还能完好无损吗?比喻在大祸临头时,个人难以独善其身,整体毁灭后,个体也难逃厄运。这句话常用于形容在集体遭遇灾难或失败的情况下,个人无法幸免。
一、成语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 
| 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 | 
| 原文 | 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?” | 
| 意思 | 比喻整体遭受灾难,个体也难以幸免 | 
| 用法 | 多用于强调集体命运与个体命运紧密相连 | 
| 近义词 | 风吹草动、同舟共济(反义) | 
| 反义词 | 独善其身、明哲保身 | 
二、历史背景
这句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,当时社会动荡,士族阶层受到政治打击,许多人因牵连而遭殃。据记载,有一次王导在与人交谈中提到: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?”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担忧。后来这句话成为流传千古的警句,广泛用于文学、政治、历史等领域。
三、现代应用
| 场景 | 应用举例 | 
| 政治 | 在国家动荡或政策调整时,个人利益可能受损 | 
| 企业 | 公司倒闭或重大危机发生时,员工也可能失业 | 
| 家庭 | 家庭成员陷入困境,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 | 
| 社会 | 社会风气恶化,个体行为可能被牵连 | 
四、延伸思考
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”不仅是一个警示性的句子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集体命运”的重视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大环境的变化时,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,而应关注整体的安危。同时,这句话也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,但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对危机时要团结一致,共同应对。
五、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含义 | 整体毁灭,个体难以幸免 | 
| 历史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 | 
| 使用场景 | 政治、企业、家庭、社会等 | 
| 文化意义 | 强调集体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| 
| 现代启示 | 提醒人们关注大局,增强集体意识 | 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”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映,也是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。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,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