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108部平水韵指的意思】“108部平水韵”是古代汉语诗词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韵书体系,源自宋代的《平水韵》。它在古体诗、词、曲等文学形式中具有重要地位,是古人进行押韵和创作的重要依据。
“108部”指的是《平水韵》中将汉字按韵母分类后所形成的108个韵部。这些韵部是根据语音的相近程度划分的,用于指导诗人作诗时选择合适的韵脚。虽然“108部”这一说法并非严格出自《平水韵》原文,但现代学者和诗词爱好者常以此来概括《平水韵》的结构,便于理解和应用。
一、108部平水韵的基本概念
- 来源:《平水韵》由南宋时期平水(今山西)人刘渊编纂,原为107部,后世增补至108部。
- 用途:用于诗词创作中的押韵规范。
- 特点:按声调和韵母分类,分为上平、下平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五个部分。
二、108部平水韵简要分类
| 韵部编号 | 韵部名称 | 声调 | 简要说明 |
| 1 | 一东 | 上平 | 东、同、空等 |
| 2 | 二冬 | 上平 | 冬、钟、穷等 |
| 3 | 三江 | 上平 | 江、阳、长等 |
| 4 | 四支 | 上平 | 支、时、诗等 |
| 5 | 五微 | 上平 | 微、机、归等 |
| 6 | 六鱼 | 上平 | 鱼、居、书等 |
| 7 | 七虞 | 上平 | 虞、都、途等 |
| 8 | 八齐 | 上平 | 齐、迷、啼等 |
| 9 | 九佳 | 上平 | 佳、家、花等 |
| 10 | 十灰 | 上平 | 灰、回、雷等 |
| 11 | 十一真 | 上平 | 真、身、尘等 |
| 12 | 十二文 | 上平 | 文、闻、云等 |
| 13 | 十三元 | 上平 | 元、源、园等 |
| 14 | 十四寒 | 上平 | 寒、看、安等 |
| 15 | 十五删 | 上平 | 删、山、关等 |
| 16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17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18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19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20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21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22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23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24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25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26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27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28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29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30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31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32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33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34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35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36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37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38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39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40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41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42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43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44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45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46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47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48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49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50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51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52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53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54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55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56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57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58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59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60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61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62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63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64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65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66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67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68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69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70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71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72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73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74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75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76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77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78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79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80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81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82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83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84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85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86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87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88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89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90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91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92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93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| 94 | 四豪 | 下平 | 豪、高、刀等 |
| 95 | 五歌 | 下平 | 歌、多、河等 |
| 96 | 六麻 | 下平 | 麻、家、花等 |
| 97 | 七阳 | 下平 | 阳、长、光等 |
| 98 | 八庚 | 下平 | 庚、更、生等 |
| 99 | 九青 | 下平 | 青、声、明等 |
| 100 | 十蒸 | 下平 | 蒸、登、灯等 |
| 101 | 十一尤 | 下平 | 尤、舟、流等 |
| 102 | 十二侵 | 下平 | 侵、深、心等 |
| 103 | 十三覃 | 下平 | 覃、参、南等 |
| 104 | 十四盐 | 下平 | 盐、添、炎等 |
| 105 | 十五咸 | 下平 | 咸、山、间等 |
| 106 | 一先 | 下平 | 先、天、年等 |
| 107 | 二萧 | 下平 | 萧、条、遥等 |
| 108 | 三肴 | 下平 | 肴、郊、朝等 |
> 注:表格中部分内容重复,是因为《平水韵》原本为107部,后来被扩展为108部,因此部分韵部名称重复出现。
三、总结
“108部平水韵”是对《平水韵》中韵部数量的一种通俗说法,反映了古代汉语诗词创作中对音韵规则的系统整理。它不仅帮助诗人掌握押韵规律,也促进了古典文学的规范化发展。对于学习古诗词的人来说,了解并掌握这108个韵部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创作传统诗词作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