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18个虚词整理】在高中语文学习中,虚词是文言文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们虽无实际意义,却在句中起着连接、修饰、强调等重要作用。掌握常见的18个虚词,有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。以下是对这18个常用虚词的总结与归纳。
一、常见虚词总结
| 序号 | 虚词 | 用法及解释 | 例句 |
| 1 | 之 | 代词、助词,表示领有、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等 | ① 公与之乘。(《曹刿论战》)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(《师说》) |
| 2 | 乎 | 疑问语气词、介词、形容词词尾 | ① 嗟乎!一人之心,千万人之心也。(《阿房宫赋》) ② 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(《劝学》) |
| 3 | 而 | 连词,表示并列、转折、顺承、递进等 | ① 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(《劝学》) ② 想得石髓,而不得。(《赤壁赋》) |
| 4 | 以 | 介词、连词、动词,表示原因、方式、目的等 |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② 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(《师说》) |
| 5 | 于 | 介词,表示时间、地点、对象等 | ① 青,取之于蓝。(《劝学》)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 |
| 6 | 为 | 动词、介词、语气词,表示“成为”、“替”、“因为”等 | ① 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(《鸿门宴》)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(《六国论》) |
| 7 | 则 | 连词,表示条件、对比、假设等 | ① 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 ② 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(《师说》) |
| 8 | 且 | 连词,表示并列、递进、让步等 | ① 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。(《赤壁赋》) ②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。(《马说》) |
| 9 | 者 | 助词,用于名词后,表示停顿或指代 | ① 陈涉者,阳城人也。(《陈涉世家》) ② 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(《师说》) |
| 10 | 也 | 句末语气词,表示判断、肯定、感叹等 | ①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》) ② 余闻之也久。(《伤仲永》) |
| 11 | 乃 | 代词、副词,表示“你”、“才”、“竟然”等 |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(《师说》) ② 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。(《桃花源记》) |
| 12 | 其 | 代词、副词、语气词,表示“他的”、“难道”等 | ① 其真无马邪?(《马说》) ② 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师说》) |
| 13 | 何 | 疑问代词,表示“什么”、“为什么”等 | ① 何以战?(《曹刿论战》) ② 何为其然也?(《赤壁赋》) |
| 14 | 乃 | (重复) | 请参见第11项 |
| 15 | 之 | (重复) | 请参见第1项 |
| 16 | 所 | 结构助词,表示“……的地方”、“……的人”等 | ①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。(《六国论》)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。(《爱莲说》) |
| 17 | 以 | (重复) | 请参见第4项 |
| 18 | 为 | (重复) | 请参见第6项 |
二、注意事项
1. 多义性:许多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,需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2. 语序变化:虚词的位置会影响句子结构和意思,如“之”在宾语前置中的作用。
3. 积累与运用:建议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,结合例句进行理解和记忆。
通过系统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,高中生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内容,提升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。希望这份整理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