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飞鸟尽良弓藏全诗原文】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中的一段话: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句话常被用来比喻功成之后,主上对功臣的猜忌和抛弃。虽然它并非一首完整的诗,但后人常以此为灵感,创作出许多与之相关的诗词作品。
一、
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是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个常见的政治隐喻,表达了功臣在完成使命后可能遭遇的冷落或牺牲。这一说法最早见于《史记》,后来成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意象,尤其在描写历史人物命运时屡见不鲜。该句虽非诗歌原文,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使其广为流传。
二、相关诗句与出处对比表
| 原文出处 | 内容 | 作者/来源 | 说明 |
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 “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| 司马迁 | 最早出处,用于描述越王勾践对功臣范蠡、文种的态度 |
| 《汉书·韩信传》 | “狡兔死,走狗烹;高鸟尽,良弓藏。” | 班固 | 沿用原句,用于描述韩信被刘邦猜忌的命运 |
| 《明史·徐达传》 | “飞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。” | 张岱 | 用于评价明朝开国功臣的命运 |
| 《古风·其三十五》(李白) | “世无洗耳翁,谁知尧与舜?……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| 李白 | 诗歌引用此句,表达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|
| 《三国演义》 | 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 | 罗贯中 | 用于描写诸葛亮、关羽等人的命运 |
| 《红楼梦》 | “飞鸟各投林,花落人亡两不知。” | 曹雪芹 | 虽未直接使用,但意境相似,反映盛极而衰的主题 |
三、结语
“飞鸟尽,良弓藏”虽非一首完整诗歌的原文,但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,常被后人引申为对权力更迭、功臣命运的深刻反思。无论是史书、诗词还是小说,这一句都成为描绘历史兴衰、人性复杂的重要象征。了解其出处与演变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