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牘的读音和意思】“牘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,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,但在古文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一定的出现频率。本文将从读音、字形结构、基本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简要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牘”字读音为 dú(第二声),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冷门的字,常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。其本义是指简札,即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或竹片,类似于现代的“信笺”或“文书”。在古代,“牘”也常用来指代公文或书信,具有一定的书面色彩。
该字结构为上下结构,上部为“牛”,下部为“聿”(yù)。虽然字形上看似与“牛”有关,但实际意义并不直接关联,而是源于古代书写工具的演变。在古文中,“牘”多用于描述正式的文书内容,如奏章、书信等。
由于“牘”字较为生僻,现代人对其了解有限,因此在阅读古文时遇到该字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含义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汉字 | 牘 |
| 拼音 | dú(第二声) |
| 结构 | 上下结构 |
| 部首 | 牛(上部) |
| 笔画数 | 共10画 |
| 基本含义 | 简札、文书、书信 |
| 用法 | 多见于古文或正式文书中 |
| 同义词 | 简、牍、笺 |
| 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用于学术或古文研究 |
| 例句 | “书牍往来,情谊深厚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牘”作为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之一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。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,但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。对于学习古汉语或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,掌握这类生僻字是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一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