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杂然相许解释及出处】一、
“杂然相许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或认可的场景。该词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中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,原意是说众人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愚公移山的行动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杂然相许”多用于描写群体对某一观点、行为或计划的广泛认可和赞同,强调的是“众口一词”的现象。此成语在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以及日常交流中均有使用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文化内涵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杂然相许 |
拼音 | zá rán xiāng xǔ |
出处 | 《列子·汤问》“愚公移山” |
释义 | 形容众人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或认可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群体对某事的支持或认同 |
近义词 | 异口同声、众口一词、一致赞同 |
反义词 | 各执一词、意见不一、持不同看法 |
例句 | 他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杂然相许,纷纷表示支持。 |
文化背景 | 出自寓言故事,体现集体智慧与共识的重要性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正式或非正式场合,表达广泛支持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杂然相许”虽然源于古代文献,但其表达方式简洁明了,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。在实际使用中,需要注意语境的恰当性,避免因过度使用而显得生硬或不够自然。
此外,由于该词较为书面化,在口语中较少使用,更多见于文章、演讲或正式场合中。理解其出处与含义,有助于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