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有声无力意思及造句】“有声无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种表面上看似有力、实则无能为力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言语或行动上的表现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反差,通常带有无奈或讽刺的意味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有声无力 |
拼音 | yǒu shēng wú lì |
释义 | 表面上有声音、有动作,但实际上没有力量或效果,形容徒劳无功或无能为力。 |
近义词 | 无能为力、力不从心、空有其表 |
反义词 | 有条不紊、得心应手、行之有效 |
二、词语来源与用法
“有声无力”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多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表现。如今,它广泛应用于日常语言和写作中,尤其适用于描述某些人虽然嘴上说得多,但实际行动却很少或无效的情况。
- 常见语境:批评某人只说不做、言行不一;或者形容某种努力没有成效。
- 适用对象:可以指人、事、行为等。
三、例句解析
例句 | 解析 |
他每次开会都发言很积极,但真正落实时却有声无力,大家对他很失望。 | 表面积极参与,但实际执行力差,说明他只是“有声”而“无力”。 |
面对这个问题,领导虽然说得头头是道,但最终方案却有声无力,无法推进。 | 领导虽然讲了很多,但没有实质性的措施,显得徒劳。 |
这个政策在宣传上声势浩大,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有声无力,效果不佳。 | 强调政策表面热闹,实际执行不力。 |
四、使用建议
1. 语气把握:该词带有一定负面色彩,使用时要注意场合,避免冒犯他人。
2. 搭配使用:可与“空谈”、“纸上谈兵”等词搭配,增强表达效果。
3. 适用场景:适合用于批评、反思、分析问题等正式或半正式场合。
五、总结
“有声无力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表面喧嚣、实则无效的行为或状态。在写作或口语中适当使用,能够准确传达出一种“言过其实”的无奈感。通过合理搭配和恰当语境,可以让这一成语发挥出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