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,让人来不及反应。这个成语源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中的典故,原意是说雷声来得快,连捂耳朵都来不及,比喻行动迅速、出其不意。
一、
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的是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与快速性。它多用于描述军事行动、突发事件或某种动作的迅猛程度,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效果。在现代语境中,也常被用来形容某些行为或变化来得猝不及防。
该成语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:“迅雷”表示速度快如雷电,“不及掩耳”则强调来不及捂住耳朵,进一步突出了速度之快。整体寓意明确,语言简洁有力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|
拼音 |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zhī shì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 |
字面意思 | 雷声来得快,来不及捂住耳朵 |
引申含义 | 形容事情发生得非常迅速,令人猝不及防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突发事件、军事行动、快速反应等 |
用法 | 多作谓语、定语,也可作状语 |
近义词 | 突如其来、出其不意、疾风骤雨 |
反义词 | 循序渐进、慢慢吞吞、有备无患 |
例句 | 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,我方措手不及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写作或口语中使用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时,应注意语境的恰当性。它适用于强调速度和突然性的场合,但不宜滥用,以免显得夸张或不自然。同时,搭配合适的上下文,能更好地传达出成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色彩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”不仅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的精准概括。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表达中更加准确、生动地传递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