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《武训兴义学》是一篇记载清代民间教育家武训事迹的文言文,讲述了他一生致力于创办义学、资助贫困子弟读书的故事。武训出身贫寒,但心怀大志,通过行乞积攒资金,最终在家乡建立义学,为无数贫苦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。他的行为体现了“重教兴学”的精神,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。
本文通过文言文的形式,生动刻画了武训的坚韧与无私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个人对公益事业的贡献。本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,也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道德启示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现代文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现代文翻译 |
武训者,山东人也。 | 武训是山东人。 |
少孤,家贫,尝以佣工为生。 | 他年少丧父,家境贫穷,曾靠做佣工维持生活。 |
其母病,遂弃业,卖身于富家。 | 他母亲生病后,便放弃工作,卖身给富人家中。 |
常为人佣,不辞劳苦。 | 他经常做佣工,不怕辛苦。 |
久之,积金数十两,欲兴义学。 | 时间久了,积攒了几十两银子,打算创办义学。 |
乃遍历乡里,劝人捐资。 | 于是走遍乡里,劝说人们捐款。 |
有富室者,见其诚,助以千金。 | 有一位富户看到他的诚意,资助了他一千两银子。 |
武训得金,遂建义学于村中。 | 武训得到这笔钱后,在村里建起了义学。 |
每日晨起,洒扫堂宇,迎师入馆。 | 每天清晨打扫教室,迎接老师进馆。 |
学童至,则授书讲义,不倦。 | 学生来了,就教他们读书讲义,从不厌烦。 |
贫者不收学费,皆得入学。 | 贫困的孩子不收学费,都能入学。 |
乡人感其德,咸称曰:“武先生。” | 村民感激他的恩德,都称他为“武先生”。 |
后世学者,多慕其名,传其事。 | 后世的学者,大多仰慕他的名声,传颂他的事迹。 |
三、结语
《武训兴义学》这篇文言文,不仅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,更传递了一种“教育救国”的思想。武训虽出身卑微,却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精神,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。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重视教育、关爱他人,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“仁爱”与“奉献”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状况,也感受到一个普通人在逆境中坚持理想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