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师旷劝学翻译及原文是什么】《师旷劝学》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,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,讲述了著名乐师师旷劝谏楚王勤奋学习的故事。通过这个故事,传达了“学无止境”“及时学习”的重要性。
一、
《师旷劝学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,晋国的乐师师旷劝说楚王不要因为年老而放弃学习。师旷用比喻说明,即使年老,只要愿意学习,依然可以有所收获。楚王被说服后,开始努力学习,最终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。
这篇文章语言简洁,寓意深刻,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无论年龄大小,都应该不断进取。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劝诫,也是对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的一种提醒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楚庄王问于孙叔敖曰:“寡人闻之,人有七尺之躯,而不知其善也,可得而知乎?” | 楚庄王问孙叔敖说:“我听说一个人有七尺的身躯,却不知道自己的优点,可以知道吗?” |
叔敖曰:“人有七尺之躯,而不知其善也,可得而知乎?夫学也者,所以治身也;智也者,所以治人也。” | 孙叔敖回答说:“一个人有七尺的身躯,却不知道自己的优点,可以知道吗?学习是用来修身的;智慧是用来治理人的。” |
王曰:“吾欲学之,可得而学乎?” | 楚庄王说:“我想学习,可以学到吗?” |
叔敖曰:“可。夫学无早晚,惟不学为甚。” | 孙叔敖说:“可以。学习没有早晚之分,最可怕的是不学习。” |
王曰:“吾年已老矣,恐不及矣。” | 楚庄王说:“我已经老了,恐怕来不及了。” |
叔敖曰:“昔者,师旷尝谓文王曰:‘臣闻之,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。’” | 孙叔敖说:“从前,师旷曾对周文王说:‘我听说学习要像追赶一样,生怕失去它。’” |
王曰:“然则,吾当学之。” | 楚庄王说:“那么,我应该去学习。” |
于是,庄王遂学,卒成明君。 | 于是,楚庄王开始学习,最终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。 |
三、总结
《师旷劝学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内容精炼,寓意深远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学习的重视,也反映了教育在个人成长和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,这种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始终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可以明白:学习是终身的事业,不应因年龄或环境而停滞。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不断完善自我,成就更好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