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资料】在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,有一片广袤的森林——塞罕坝。这片如今绿意盎然的土地,在几十年前却是一片荒凉的沙地。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奋斗,将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的荒原变成了“华北绿宝石”,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。
塞罕坝林场的建设始于1962年,当时国家为了改善生态环境、防止沙漠化蔓延,决定在河北北部的塞罕坝地区建立一个大型国有林场。来自全国各地的127名大学生和林业工作者,带着理想与使命,踏上了这片土地。他们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:冬季寒冷漫长,风沙肆虐,生活条件艰苦,但他们没有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工作。
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塞罕坝从最初的369亩林地发展到现在的112万亩人工林,森林覆盖率高达80%以上,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侵袭,还为当地生态恢复、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2017年,塞罕坝林场被联合国授予“地球卫士奖”,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典范。
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资料汇总表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|
时间 | 1962年至今(持续约60年) |
地点 |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|
背景 | 防治沙漠化、改善生态环境 |
主要任务 | 植树造林、恢复生态、防风固沙 |
参与者 | 大学生、林业技术人员、当地群众 |
初期规模 | 仅369亩林地 |
当前规模 | 约112万亩人工林 |
成就 | 森林覆盖率超80%,获联合国“地球卫士奖” |
精神象征 | “塞罕坝精神”——坚韧不拔、无私奉献、科学求实 |
影响 | 改善区域气候、保护水源、促进生态旅游 |
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自然的征服,更是对人类意志的颂扬。今天,当我们站在塞罕坝的林海中,看到那一片片挺拔的树木,仿佛能听到当年建设者们的誓言:“把绿色种进心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