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出处及原文翻译】一、
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。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,尤其是对年幼子女的牵挂与怜爱。诗中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孤独,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。
以下为该诗句的出处、作者、原文以及翻译的详细说明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 | 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 |
出处 | 《月夜忆舍弟》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) |
原文 | 戍鼓断人行,边秋一雁声。 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 有弟皆分散,无家问死生。 寄书长不达,况乃未休兵。 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 |
翻译 | 我远远地怜惜年幼的儿女,他们还不懂得思念长安的亲人。 |
三、背景介绍
《月夜忆舍弟》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当时战乱频繁,家人离散,诗人漂泊在外,思乡之情尤为强烈。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夜晚、孤雁的叫声,以及无法与亲人通信的无奈,表达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。
其中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一句,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子女的疼爱,也透露出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牵挂。虽然孩子们还年幼,不懂得如何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,但这份情感却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。
四、结语
“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”虽仅两句,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。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写照,也是古代游子思乡情怀的典型体现。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,我们更能体会到古诗词中那份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