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翼而飞的成语故事】“不翼而飞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,没有留下任何痕迹,仿佛自己飞走了一样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典故。
成语出处
“不翼而飞”最早出自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千金之子,不死于盗贼,何也?其身之不可爱,而财之可舍也。故曰:‘人无志,无以立世;家无主,无以守业;国无君,无以存亡。’”虽然这段话中并没有直接出现“不翼而飞”,但后人根据类似的情境发展出了这个成语。
后来在《史记·卷七十二·魏世家》中,有记载:“王怒,曰:‘吾闻之,贤者不与人争利,智者不与人争名。今子不为我争,而自取之,是不忠也。’对曰:‘臣不敢争,然愿闻其说。’王曰:‘子不忠,岂不翼而飞乎?’”这里的“不翼而飞”被用来比喻人不忠,像鸟一样无翼而飞,失去依托。
不过,真正让“不翼而飞”广为流传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: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。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。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。”其中虽未直接使用“不翼而飞”,但“无端”、“忽然”等词语与成语意境相符。
成语含义
“不翼而飞”原意是指没有翅膀也能飞走,常用来形容物品或人突然消失,无法解释原因。如今多用于形容东西莫名其妙地不见了,也可以形容消息、想法、情绪等迅速传播或消失。
总结与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不翼而飞 |
出处 | 《韩非子·喻老》、《史记·魏世家》等 |
原意 | 没有翅膀也能飞走,比喻事物突然不见 |
现代用法 | 形容物品、消息、情绪等突然消失或传播 |
作者/出处 | 韩非子、司马迁等古代文献 |
典型例子 | 书本突然不见了、秘密不翼而飞 |
成语结构 | 动词+名词结构(不翼+而飞) |
使用场景 | 日常口语、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等 |
通过了解“不翼而飞”的来源和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内涵,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。它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表达方式,也是一种对生活现象的形象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