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动百科

康熙字典11画的字

利蕊磊   来源:网易

《康熙字典》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字典,它由清朝康熙年间编纂完成。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每个汉字按照笔画数排列,从一画到四十六画都有收录。本文将围绕“11画”的汉字展开讨论,并探讨这些字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。

在《康熙字典》中,11画的汉字数量众多,涵盖了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途。这些字通常具有较强的表达力,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。例如,“理”、“得”、“想”等字都是11画的常用汉字,它们不仅在书写上较为复杂,而且在语义上也承载了丰富的内涵。

从结构上看,11画的汉字往往结合了多个部首或偏旁,这使得它们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多样。例如,“得”字由“彳”(表示行走)和“贝”(象征财富)组成,形象地表达了获得某种利益的过程;而“想”字则由“木”与“相”构成,暗示着思考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基础之上。这种组合方式不仅增强了汉字的表现力,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联想的空间。

此外,这些汉字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。许多11画的汉字都蕴含着对道德修养、人际关系以及自然规律等方面的深刻思考。比如,“德”字强调个人品质的重要性,“法”字体现了法律制度的作用,“爱”字则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。通过对这些字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。

总之,《康熙字典》中的11画汉字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它们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邃的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。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,我们应当继续深入挖掘这些汉字背后的文化价值,让这份宝贵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