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常识问答 >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

2025-09-18 04:04:18

问题描述: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,急!求解答,求不鸽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8 04:04:18

取义成仁的典故出处】“取义成仁”这一成语,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、气节和牺牲精神的高度赞扬。它常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英勇献身的精神。这一词语虽常见于现代文学与历史叙述中,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。

一、

“取义成仁”最早可追溯至《论语》中的“杀身以成仁”,后经历代文人发展,逐渐演变为“取义成仁”的说法。其中,“成仁”出自孔子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”的思想;“取义”则源自孟子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”的论述。

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中,“取义成仁”被广泛用于赞美那些为国捐躯、坚守道义的人物。如南宋文天祥、明末史可法等,都是历史上“取义成仁”的典型代表。

二、典故出处对照表

典故名称 出处文献 原文内容 含义解释
杀身以成仁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子曰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 强调为了维护仁德,不惜牺牲生命。
舍生而取义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 表达为了正义,宁愿牺牲生命。
取义成仁 后世文人引用 如文天祥《正气歌》:“时穷节乃见,一垂丹青。” 后人将“杀身以成仁”与“舍生而取义”结合,形成“取义成仁”这一表达。
文天祥事迹 《宋史·文天祥传》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 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,拒绝投降,最终被杀,成为“取义成仁”的典范。

三、结语

“取义成仁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忠诚、正义和牺牲精神的崇敬。从古代圣贤的教诲到历史人物的实际行动,这一理念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与人生价值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