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动百科

关于竹子的诗

倪彪子   来源:网易

竹韵悠长:自然与文化的诗意交织

竹,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人墨客笔下常客。它挺拔修长,四季常青,既有坚韧不拔之姿,又具虚怀若谷之德。在诗人眼中,竹不仅是一种植物,更象征着高尚品格和哲理思考。

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”郑燮的《竹石》道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。面对恶劣环境,竹子依然傲然挺立,正如人生道路上那些历经磨难却依旧坚定前行的人们。而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则出自苏轼之口,他将竹比作生活中的必需品,足见其对竹的喜爱。竹子没有华丽外表,却能带给人宁静与满足,这正是它独特的魅力所在。

竹林深处,常常伴随着清风徐来、鸟鸣婉转。白居易曾写道:“绿竹入幽径,青萝拂行衣。”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。漫步其中,仿佛置身世外桃源,忘却尘世喧嚣。同时,竹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,竹常作为主题出现,画家们用墨色表现其姿态万千;而在音乐领域,“丝竹之声”更是指代高雅的艺术形式。

竹,以其谦逊低调、刚柔并济的特点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。无论是古代贤士还是现代公民,都可以从竹的精神中汲取力量,在逆境中保持乐观,在平凡中追求卓越。竹子虽不起眼,但它扎根于大地,默默奉献,为人们带来绿荫与希望。这份朴实无华的品质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