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五年级,中秋佳节倍思亲的古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全诗:唐代·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2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3、 这首诗说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。
4、意思: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,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。
5、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,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。
6、注释:九月九日:即重阳节。
7、古以九为阳数,故曰重阳。
8、2、忆:想念。
9、3、为异客:作他乡的客人。
10、4、佳节:美好的节日。
11、5、登高: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。
12、6、茱萸(zhūyú):一种香草,即草决明。
13、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。
14、扩展资料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。
15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,他是蒲州(今山西永济)人,蒲州在华山东面,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。
16、诗歌开篇一句就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,一个“独”、两个“异”字,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,在外越是孤独,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。
17、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、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,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,很具有代表性。
18、后两句诗人从直抒胸臆,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,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,身上插着茱萸,该是多么的快乐。
19、然而诗人想到的不只是欢乐,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,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,收句后曲折有致,出乎常情。
20、表现了它的深厚处、新警处。
21、这首诗不是关于中秋节,是关于重阳节,全诗如下:唐代·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22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23、翻译: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,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。
24、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,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。
25、注释:九月九日:即重阳节。
26、古以九为阳数,故曰重阳。
27、2、山东:王维迁居于蒲县(今山西永济市),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,所以称山东。
28、3、为异客:作他乡的客人。
29、4、茱萸(zhūyú):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。
30、扩展资料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。
31、王维家居蒲州,在华山之东,所以题称“忆山东兄弟”。
32、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。
33、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,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,毕竟是举目无亲的“异乡”;而且越是繁华热闹,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。
34、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。
35、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,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,因而时时怀乡思人,遇到佳节良辰,思念倍加。
36、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,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,也在怀念自己。
37、诗意反复跳跃,含蓄深沉,既朴素自然,又曲折有致。
38、其中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更是千古名句。
39、全诗内容: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唐代: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40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41、 2、这首诗说的不是中秋节,是重阳节。
42、译文: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,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。
43、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,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。
44、作者: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
45、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
46、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
47、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
48、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
49、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
50、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
51、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
52、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53、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54、这首诗说的是重阳节。
55、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,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。
56、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。
57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、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,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。
58、但千百年来,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,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。
59、这种力量,首先来自它的朴质、深厚和高度的概括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