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百科达人 >

太蔟月(太蔟)

2022-09-25 16:40:27 来源: 用户:汤卿哲 

大家好,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太蔟月,太蔟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古代有六律,只古乐的十二个调,它包括黄钟、无射等六个阳律以及大吕等六个阴律,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称,而且还有固定的音高,如黄钟相当于今天西乐的C调,无射相当于A调等。

2、古代还有八音,是对乐器的统称,包括金(钟等)、石(磬等)、丝(琴瑟等)、竹(管、箫等)等八类,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,如《石钟山记》“而大声发于水上,噌吰如钟鼓不绝”,“噌吰者,周景王之无射也,窾坎镗鞳者,魏庄子之歌钟也”。

3、“无射”就是无射钟,因为此钟合于无射律;歌钟就是编钟,它常用于歌唱伴奏,所以称为“歌钟”。

4、在民族音乐体系中,一首乐曲的相对音高一般有五个,所以称为五声音阶,它们是: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

5、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2、3、5、6。

6、而我们也有4和7,分别叫作变徵、变宫,只不过使用得比较少罢了。

7、而绝对音高一共有十二个,正好也和前面所说的C,#C,D……对应,称为十二律。

8、他们是:黄钟 大吕 太蔟 夹钟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并且,和西洋音乐一样的,可以以黄钟、大吕……的任意一个为宫音,定下是什么调的音阶--均,称为旋相为宫。

9、比如,用黄钟为宫音(也就是以C为1),他的音阶就是黄钟均。

10、同样的,我们可以有大吕均,太蔟均等。

11、现在我们找一根弦,长度为8.71寸。

12、这根弦发出的音就是黄钟音,我们按住黄钟音的2/3,的地方弹一下,就得到了林钟音,再取林钟音的4/3就得到了太簇,取太簇的2/3就得到了南吕,南吕的4/3就得到姑洗……以此类推,我们可以得到十二律中所有的音。

13、这就是所谓的:黄钟生林钟,林钟生太簇,太簇生南吕,南吕生姑洗,姑洗生应钟,应钟生蕤宾,蕤宾生大吕,大吕生夷则,夷则生夹钟,夹钟生无射,无射生仲吕。

14、这种音的生成方法就称为三分损益法。

15、而在西洋音乐理论中称之为五度相生律。

16、古代最早记载生律方法的书是《管子·地员篇》。

17、而最早记载十二律生律法的是《吕氏春秋》。

18、那么,我们平常所说的宫调到底是什么呢?要说这个问题,先得谈谈什么是调式。

19、中国民族音乐也有调式,常用的是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声调式。

20、即分别用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作主音。

21、比如《国歌》就是宫调式,《春江花月夜》就是商调式,《梁祝》徵调式,《三国演义主题曲》就是羽调式。

22、不同的调式其音乐风格有明显的不同。

23、(大家可以多听一些不同调式的歌或曲子,感受一下它们的区别。

24、)因此不同歌曲需要用不同的调式来书写(词不也是歌曲?),才能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内容。

25、也因此,倚声填词和调式密切相关。

26、严格的说变徵和变宫调式也是有的,只是也用得很少。

27、又引《尚书大传》“谓之七始”,其注云:“谓黄钟、林钟、太簇、南吕、姑洗、应钟、蕤宾也。

28、”歌声不应此者,皆去之。

29、然据一均言也。

30、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为正,变宫、变徵为和,加倍而有十四焉。

31、今梁、陈雅曲,并用宫声。

32、按《礼》:“五声十二律,还相为宫。

33、”卢植云:“十二月三管流转用事,当用事者为宫。

34、宫,君也。

35、”郑玄曰:“五声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。

36、其阳管为律,阴管为吕。

37、布十二辰,更相为宫,始自黄钟,终于南吕,凡六十也。

38、”皇侃疏:“还相为宫者,十一月以黄钟为宫,十二月以大吕为宫,正月以太簇为宫。

39、馀月放此。

40、凡十二管,各备五声,合六十声。

41、五声成一调,故十二调。

42、”此即释郑义之明文,无用商、角、徵、羽为别调之法矣。

43、《乐稽耀嘉》曰:“东方春,其声角,乐当宫于夹钟。

44、馀方各以其中律为宫。

45、”若有商、角之理,不得云宫于夹钟也。

46、又云:“五音非宫不调,五味非甘不和。

47、”又《动声仪》:“宫唱而商和,是谓善本,太平之乐也。

48、”《周礼》:“奏黄钟,歌大吕,以祀天神。

49、”郑玄“以黄钟之钟,大吕之声为均。

50、”均,调也。

51、故崔灵恩云:“六乐十二调,亦不独论商、角、徵、羽也。

52、”又云:“凡六乐者,皆文之以五声,播之以八音。

53、”故知每曲皆须五声八音错综而能成也。

54、《御寇子》云:“师文鼓琴,命宫而总四声,则庆云浮,景风翔。

55、”唯《韩诗》云:“闻其宫声,使人温厚而宽大。

56、闻其商声,使人方廉而好义。

57、”及古有清角、清徵之流。

58、此则当声为曲。

59、今以五引为五声,迎气所用者是也。

60、馀曲悉用宫声,不劳商、角、徵、羽。

61、何以得知?荀勖论三调为均首者,得正声之名,明知雅乐悉在宫调。

62、已外徵、羽、角,自为谣俗之音耳。

63、且西凉、龟兹杂伎等,曲数既多,故得隶于众调,调各别曲,至如雅乐少,须以宫为本,历十二均而作,不可分配余调,更成杂乱也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